2023版DB14/T 2882-2023标准解读,旱地小麦病虫害生态调控新规范

团体标准 602
新标准DB14/T 2882-2023解读,针对旱地小麦主要病虫草害,提出生态调控技术规范,强调综合防治,推广绿色防控措施,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旱地小麦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我国最新推出了DB14/T 2882-2023《旱地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生态调控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为广大农业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3版DB14/T 2882-2023标准解读,旱地小麦病虫害生态调控新规范,2023版DB14/T 2882-2023标准解读,旱地小麦病虫害生态调控新规范,2,现代化,2023,第1张

规范背景

在旱地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是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关键,虽然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依赖会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生态调控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日益受到重视。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旱地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和杂草,如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麦蝇、麦叶蜂以及麦田杂草等。

生态调控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其大面积爆发。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作物品种等条件,制定相应的生态调控技术方案。
  3. 科学用药,减少污染: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生物防治,减少化学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生态调控技术

  1. 农业防治:通过调整播种期、品种选择、合理施肥、轮作倒茬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
  2. 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杀、机械除草、人工拔草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监测与评价

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调整生态调控技术方案,对生态调控效果进行评价,确保防治效果。

规范实施与推广

  1.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生态调控技术规范,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的认识。
  2. 制定技术方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调控技术方案。
  3. 推广应用:将生态调控技术应用于旱地小麦生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4. 监测与评估:对生态调控技术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技术方案。

DB14/T 2882-2023《旱地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生态调控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旱地小麦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通过实施该规范,有望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 2现代化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