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575-2022 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技术规范解析及市场前景展望
《DB21T 3575-2022 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范》解读了该规范的技术要点和应用场景,分析了其在饲料生产中的优势,该技术有望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饲料生产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为了提升饲料的利用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确保动物健康,并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正式发布了DB21T 3575-2022《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饲料生产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DB21T 3575-2022《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范》概述
DB21T 3575-2022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的技术规范,该规范对生产原料、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提升饲料品质,推动畜牧业的健康进步。
规范解读
生产原料
规范明确指出,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生产原料应包括谷物、豆类、饼粕、糟渣、秸秆等,这些原料需经过严格的筛选、清洗、破碎等预处理,为发酵环节做好准备。
生产工艺
规范详细阐述了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包括菌种选择、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条件等,菌种选择需考虑其高效分解饲料原料和产生有益代谢产物的能力;接种量需根据菌种特性和原料特性确定;发酵温度通常控制在30℃~40℃之间,发酵时间一般为7~10天。
产品质量
规范对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产品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涵盖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维生素等指标,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20%,粗脂肪含量不低于3%,粗纤维含量低于10%。
检验方法
规范规定了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检验方法,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为饲料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检验依据。
应用前景分析
提高饲料利用率
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通过发酵过程,将饲料原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饲料消耗,降低养殖成本。
保障动物健康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益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可以增强动物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动物生长性能。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对绿色、健康、高效的饲料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新型饲料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DB21T 3575-2022《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范》为禽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未来的饲料生产中,该规范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