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DB41/T 2391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研究
《DB41/T 2391-2023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旨在明确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为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规范内容、实施要点、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小麦抗赤霉病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随着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持续增长,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遭受赤霉病的侵袭,这不仅影响了小麦的产量,还降低了其品质,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DB41/T 2391-2023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旨在对《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小麦抗赤霉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DB41/T 2391-2023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的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为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提供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技术参考,适用于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鉴定、抗病性育种、抗病性筛选等工作。
《规范》主要内容
抗赤霉病评价指标
《规范》明确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指标,包括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人工接种发病情况以及抗病性鉴定,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主要关注小麦植株的病斑数量、病斑面积、病斑扩展速度等;人工接种发病情况则主要观察接种赤霉病菌后小麦植株的相应指标;抗病性鉴定主要运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小麦抗赤霉病的相关基因。
抗赤霉病评价方法
《规范》规定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方法,包括田间自然发病评价、人工接种评价以及抗病性鉴定,田间自然发病评价通常在小麦生长季节进行,主要观察病斑数量、病斑面积、病斑扩展速度等;人工接种评价则在室内进行,通过接种赤霉病菌来观察上述指标;抗病性鉴定主要依赖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小麦抗赤霉病相关基因。
抗赤霉病评价标准
《规范》将小麦抗赤霉病性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 高抗:田间自然发病率低于5%,人工接种发病率低于10%,病斑扩展速度慢。
- 中抗:田间自然发病率为5%-15%,人工接种发病率为10%-20%,病斑扩展速度中等。
- 中感:田间自然发病率为15%-30%,人工接种发病率为20%-40%,病斑扩展速度快。
- 高感:田间自然发病率为30%以上,人工接种发病率为40%以上,病斑扩展速度极快。
《规范》应用探讨
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水平
《规范》的发布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育种家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通过应用《规范》,育种家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从而显著提升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水平。
优化小麦种植结构
根据《规范》评价结果,可以合理调整小麦种植结构,降低赤霉病发生风险,对于高感品种,应减少种植面积或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替代;对于中抗品种,可适量种植;对于高抗品种,则可扩大种植面积。
加强小麦抗赤霉病防治
依据《规范》评价结果,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小麦抗赤霉病防治措施,对于高感品种,应加强田间管理,采取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对于中抗品种,可适当减少防治措施;对于高抗品种,则可适当降低防治力度。
《DB41/T 2391-2023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提供了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技术依据,通过应用《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水平,优化小麦种植结构,加强小麦抗赤霉病防治,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