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详解及实践应用

团体标准 601
《DB41/T 2392-2023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是一项针对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的技术规范,本规范详细解读了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旨在提高小麦抗病能力,保障小麦生产安全,规范包括病害症状识别、病情调查、抗病性评价等方面,为小麦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柱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小麦常受到多种病害的困扰,茎基腐病便是小麦生产中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确保其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2-2023),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2023版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详解及实践应用,2023版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详解及实践应用,2,2023,技术规范,第1张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解读

规范范围

本规范旨在为小麦抗茎基腐病品种的筛选、鉴定及评价提供技术指导,也适用于抗病育种的研究与实践。

抗病性评价指标

  1. 病情指数: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将小麦植株分为五个等级,分别对应0至4分,通过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小麦抗茎基腐病的具体病情指数。
  2. 抗病指数:结合病情指数与品种产量,计算出小麦的抗病指数,以此评估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
  3. 抗病性稳定数:基于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抗病性数据,计算出抗病性稳定数,以评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稳定性。

评价方法

  1. 田间试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并记录病害的发生情况。
  2. 室内鉴定:将小麦品种接种茎基腐病菌,观察并记录病害的发生情况。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

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方法所得数据,分析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稳定性以及产量等指标,以评估小麦品种在抗病育种中的价值。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的应用

抗病育种

根据规范要求,育种单位能够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稳定性和产量的小麦品种,为小麦生产提供优质、抗病的种子资源。

抗病性鉴定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规范中的评价方法,对引进的小麦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确保品种的抗病性满足生产需求。

抗病性推广

通过规范评价,推广具有较高抗病性、稳定性和产量的小麦品种,提升小麦生产水平。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2-2023)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小麦抗病性,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运用规范中的评价方法,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稳定性和产量的小麦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仅对《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进行解读与应用,实际操作中请以规范原文为准。

标签: 22023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