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水稻旱作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创新与实践

团体标准 601
《DB15/T 2525.4-2023 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部分聚焦兴安盟水稻旱作创新实践,引入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提升水稻种植效率与环保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为了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在农业技术领域持续深化创新,DB15/T 2525.4-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针对兴安盟的水稻旱作,推出了全新的栽培技术标准,旨在推动兴安盟水稻旱作迈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兴安盟水稻旱作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创新与实践,兴安盟水稻旱作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创新与实践,2,创新,2023,第1张

兴安盟地处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兴安盟的水稻种植长期依赖传统灌溉,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兴安盟积极探索水稻旱作栽培技术,并在DB15/T 2525.4-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

DB15/T 2525.4-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针对兴安盟的水稻旱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1. 地膜选择:要求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这种地膜能在土壤中自然降解,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地膜覆盖时间:建议在水稻播种前15天至播种后15天内进行地膜覆盖,以确保水稻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3. 播种技术:规范要求采用精量播种,确保每穴播种数量一致,提高播种质量。
  4. 水肥管理:建议采用滴灌技术,根据水稻生长需求进行科学施肥,减少肥料流失。
  5. 病虫害防治:规范要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6. 收获与地膜回收:要求在水稻收获后,及时回收地膜,确保资源循环利用。

兴安盟水稻旱作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1. 技术创新:在DB15/T 2525.4-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兴安盟创新性地将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于水稻旱作栽培,有效解决了传统灌溉方式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2. 实践成果:实施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后,兴安盟水稻旱作产量逐年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土壤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3. 效益: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DB15/T 2525.4-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为兴安盟水稻旱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栽培技术指导,兴安盟将继续深入研究并推广这项技术,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的成功实践,也为地区水稻旱作栽培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标签: 2创新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