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栽培技术规范(DB63/T 2144-2023)发布,推动川赤芍产业升级

团体标准 603
《DB63/T 2144-2023 川赤芍栽培技术规范》发布,旨在提升川赤芍产业品质,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规范详细介绍了川赤芍的种植、管理、采收等技术要点,为产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川赤芍,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之一,其药用价值丰富,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川赤芍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为了确保川赤芍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提升其品质与产量,省质量技术局正式颁布了DB63/T 2144-2023《川赤芍栽培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川赤芍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川赤芍栽培技术规范(DB63/T 2144-2023)发布,推动川赤芍产业升级,川赤芍栽培技术规范(DB63/T 2144-2023)发布,推动川赤芍产业升级,2,2023,技术规范,第1张

川赤芍栽培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川赤芍喜在海拔1000-2800米的山地、丘陵地带生长,在选地时,应优先考虑排水畅通、土壤肥沃、pH值介于5.5-7.0之间的地块,整地前,需彻底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并进行深翻,以确保土壤的疏松度。

处理

播种前,川赤芍需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操作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还需将湿沙与种子按1:3的比例混合,置于阴凉处进行催芽。

播种与定植

川赤芍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条播时,行距保持在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撒播时,则需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覆土厚度为1-2厘米,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待发芽后,进行间苗、定苗,保留壮苗。

田间管理

  1. 施肥:川赤芍生长期间,需适时追肥,一般追肥3次,分别在苗期、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进行,肥料以有机肥为主,辅以氮、磷、钾复合肥。
  2. 浇水:川赤芍喜湿润环境,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
  3. 除草:生长期间,要及时清除杂草,防止与川赤芍争夺养分。
  4. 病虫害防治:川赤芍易受病虫害侵袭,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常见病虫害包括赤芍叶斑病、根腐病等,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采收与加工

川赤芍一般在种植后的第3-4年采收,采收时,选择晴天,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晒干或烘干,烘干过程中,温度控制在50-60℃,防止高温破坏有效成分。

DB63/T 2144-2023《川赤芍栽培技术规范》的发布,为川赤芍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规范栽培技术,提高川赤芍的品质和产量,有助于推动川赤芍产业的持续发展,为中医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22023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