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694-2023 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实践应用手册

团体标准 601
《DB33/T 694-2023 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南》为黄颡鱼养殖提供技术规范解读,涵盖养殖选址、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方面,旨在提升黄颡鱼养殖效益。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黄颡鱼作为一项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养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近期发布的DB33/T 694-2023《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为黄颡鱼养殖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范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养殖经验,为黄颡鱼养殖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实践指南。

DB33/T 694-2023 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实践应用手册,DB33/T 694-2023 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实践应用手册,2,食品安全,2023,第1张

DB33/T 694-2023《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概述

DB33/T 694-2023《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针对黄颡鱼养殖的省级地方标准,由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编制,自2023年起正式实施,该规范旨在规范黄颡鱼养殖流程,提升养殖效益,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DB33/T 694-2023《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养殖区域选择

黄颡鱼养殖需选择水质清澈、水温适中、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区域,根据规范要求,黄颡鱼养殖的适宜水温为18℃-30℃,pH值应维持在6.5-8.5之间。

养殖设施建设

黄颡鱼养殖设施包括池塘、围栏、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等,规范要求池塘面积一般在0.5-2亩,水深1.5-2.5米,围栏高度不低于1.5米,进排水系统需配备过滤设施,增氧设备应根据池塘面积和水质状况合理配置。

育苗技术

黄颡鱼育苗技术涵盖亲本选择、孵化、育苗管理等方面,规范要求亲本应选择生长迅速、抗病力强、肉质优良的品种,孵化水温控制在18℃-25℃,孵化率需达到90%以上,育苗期间,应定期更换新鲜水质,保持水质稳定。

成鱼养殖技术

成鱼养殖技术包括放养密度、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规范要求放养密度需根据池塘条件、水质状况和饲料供应等因素合理确定,一般每亩放养2000-3000尾,饲料投喂应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搭配营养成分,水质管理需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氨氮、亚盐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病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消毒。

收获与加工

黄颡鱼收获宜在晴天进行,采用捕捞工具捕捞,加工过程中确保鱼体新鲜,避免污染,规范要求黄颡鱼加工后的成品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DB33/T 694-2023《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应用实践指南

规范化建设

养殖者应按照DB33/T 694-2023规范要求,合理规划、建设符合标准的养殖设施,确保养殖环境稳定。

严格选择亲本和鱼苗

亲本选择应注重品种特性,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黄颡鱼品种,鱼苗购买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确保鱼苗质量。

科学投喂饲料

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搭配饲料营养成分,确保黄颡鱼健康成长。

加强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溶氧量、氨氮、亚盐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适时更换水质,保持水质稳定。

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病害防治制度,定期进行消毒,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

规范收获与加工

确保黄颡鱼收获后的成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提高产品品质。

DB33/T 694-2023《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为黄颡鱼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养殖者应认真学习和应用该规范,提高养殖效益,促进黄颡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2食品安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