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493-2024解读,大米应急储备保质新标准助力粮食安全
新标准DB4403/T 493-2024《大米应急储备保质技术规范》发布,标志着我国大米应急储备管理迈入新阶段,该标准将全面提升大米应急储备质量,确保粮食安全,为粮食安全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大米作为我国人民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备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为更好地保障大米应急储备的质量,我国最新颁布了《DB4403/T 493-2024 大米应急储备保质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相关企业和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范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米储备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大米储备保质问题也日益突出,部分大米在储备过程中出现霉变、虫害等问题,严重威胁到大米的食用安全,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制定了《DB4403/T 493-2024 大米应急储备保质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各级粮食储备部门、大米加工企业、粮食流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大米应急储备保质工作。
技术要求
- 大米原料:要求选用优质、新鲜、无污染的大米原料,确保大米品质。
- 储存环境:大米储存仓库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条件,确保大米在储存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 储存设施:大米储存设施应具备防潮、防虫、防鼠等功能,确保大米在储存过程中不受害虫、鼠害等侵害。
- 储存管理:建立健全大米储存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大米储存安全。
- 保质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保质措施,如控制储存温度、湿度,定期检测大米品质等,确保大米在储备期间品质稳定。
检测与评价
- 检测项目:包括水分、杂质、色泽、气味、口感等指标。
- 检测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测。
- 评价标准:根据检测结果,对大米品质进行评价。
应急处理
- 发现大米霉变、虫害等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清理、消毒、更换储存环境等。
- 对受污染的大米,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确保食品安全。
规范实施与实施主体
各级粮食储备部门、大米加工企业、粮食流通企业等相关单位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大米应急储备保质体系。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大米应急储备保质工作的监督,确保规范得到有效实施。
规范意义
《DB4403/T 493-2024 大米应急储备保质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大米应急储备保质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企业和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加强大米储备管理,确保大米储备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大米产品,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大米储备保质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粮食安全事业不断发展。
该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大米应急储备保质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大米储备品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