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高效栽培指南,DB34/T 1578-2011规程解读
《DB34/T 1578-2011 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为高效农业生产提供指南,针对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种植,规范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沿淮低洼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麦茬玉米的种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DB34/T 1578-2011)展开论述,详细介绍其核心内容与实施关键,旨在为沿淮低洼地区的玉米种植者提供科学、高效的栽培技术指导。
《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DB34/T 1578-2011)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主导,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共同编制的地方标准,该规程针对沿淮低洼地区麦茬玉米的种植特性,从品种选育、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栽培技术要求。
品种选择
- 适宜品种选择:沿淮低洼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中晚熟、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玉米品种。
- 品种特性:选用的玉米品种应具备以下特性:株型紧凑、穗大、粒重、抗倒伏、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播种技术
- 播种时间:沿淮低洼地区麦茬玉米的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初。
- 播种方法:采用机械播种,行距60-70厘米,株距30-35厘米,每亩播种量2-2.5公斤。
-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确保与土壤紧密接触。
田间管理
- 肥料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一般亩施纯氮30-40公斤,五氧化二磷15-20公斤,氧化钾15-20公斤。
- 水分管理:玉米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防旱排涝,在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分别灌水1次。
- 中耕除草:播种后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防止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
- 植株调整:根据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植株调整,去除病弱株、多余侧枝,确保植株通风透光。
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玉米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叶斑病等,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发病初期喷施药剂。
- 虫害防治: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等,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品种,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喷施杀虫剂。
收获与贮藏
- 收获时间:玉米籽粒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籽粒脱落。
- 贮藏方法:将收获的玉米籽粒晾晒至水分含量在13%以下,入库贮藏。
《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为沿淮低洼地区麦茬玉米的种植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遵循规程要求,合理安排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沿淮低洼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