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
《DB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详解》详细介绍了双孢菇露地生产的各项技术规范,包括品种选择、栽培设施、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提高双孢菇产量和质量,促进产业发展。
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作为我国广受欢迎的食用菌之一,不仅富含营养,更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为了确保双孢菇露地生产的规范化,提升产品品质,我国制定了《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806-2017),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双孢菇生产者提供实用参考。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806-2017)详细阐述了双孢菇露地生产的产地环境、菌种选择、栽培设施、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保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该规程适用于我国双孢菇露地生产,旨在全面提升双孢菇的产量、品质与安全性。
产地环境
- 产地选择:应优先选择地势开阔、排水顺畅、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区域。
- 土壤要求:土壤的pH值应维持在5.5至6.5之间,有机质含量需超过2%。
菌种选择
- 菌种来源:必须选用经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认证的优质双孢菇菌种。
- 菌种质量:选择的菌种应具备生长迅速、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良特性。
栽培设施
- 菇房:菇房需具备保温、保湿、通风、光照等基本条件,面积建议在50至100平方米之间。
- 栽培床:栽培床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如竹片、木屑等。
栽培技术
- 播种:播种前需对菇房进行彻底消毒,将菌种均匀撒播于栽培床上,覆土厚度约为3至5厘米。
- 管理:维持菇房温度在15至20摄氏度,湿度在60%至70%,并适时进行通风换气。
- 出菇管理:菌丝布满栽培床后,将温度控制在12至15摄氏度,湿度在85%至90%,以促进菇蕾的形成。
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如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
- 虫害防治:通过灯光诱杀、药剂防治等方法,如使用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
采收与保鲜
- 采收:当菇盖直径达到5至8厘米时,即可进行采收。
- 保鲜:采用低温、高湿、通风等手段,以延长双孢菇的保鲜期。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806-2017)为我国双孢菇露地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生产者应严格遵守规程要求,确保双孢菇的产量、品质与安全性,从而推动我国双孢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