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642-2024标准指导下的中粒种咖啡品质解析
DB46/T 642-2024标准对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豆品质进行详细解析,涵盖外观、水分、杂质、颗粒大小等关键指标,标准旨在规范咖啡生豆品质,确保咖啡产业链各环节质量可控,提升咖啡产品整体品质。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我国,咖啡消费市场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为了更好地规范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我国于2024年正式发布了DB46/T 642-2024标准,本文将围绕这一标准,对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品质进行深入解析。
DB46/T 642-2024标准概述
DB46/T 642-2024标准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标准,该标准旨在规范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生产、加工、检验和销售,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标准内容涵盖了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检验方法、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多个方面。
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品质要求
外观要求
根据DB46/T 642-2024标准,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外观应呈现深绿色或深棕色,豆粒饱满,无病虫害、霉变、腐烂等现象,豆粒应均匀,长度应在7-10毫米之间。
水分要求
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0.5%-13.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影响咖啡的烘焙效果和口感。
灰分要求
灰分含量是衡量咖啡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DB46/T 642-2024标准规定,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灰分含量应控制在1.5%-2.5%之间。
水溶性固形物含量要求
水溶性固形物含量反映了咖啡中可溶性物质含量的指标,DB46/T 642-2024标准规定,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水溶性固形物含量应控制在20%-25%之间。
检验方法
DB46/T 642-2024标准规定了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检验方法,包括感官检验、物理检验和化学检验,感官检验主要关注咖啡的色泽、形状、气味和口感等方面;物理检验主要关注咖啡的水分、灰分和水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化学检验主要关注咖啡的酸度等化学成分。
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加工与储存
加工
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加工主要包括采摘、脱皮、脱果肉、干燥和分级等环节,DB46/T 642-2024标准对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咖啡的品质。
储存
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储存应选择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储存温度应控制在10-20℃之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储存过程中,应避免光直射、潮湿和虫害。
DB46/T 642-2024标准的实施,为我国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标准有助于提高咖啡品质,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我国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咖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口感和健康,咖啡从业者应严格按照DB46/T 642-2024标准执行,共同推动我国中粒种咖啡(罗布斯塔)生咖啡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