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657.5-2024海洋牧场贝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解读及实施要点

团体标准 601
《DB46/T 657.5-2024》新标准解读,针对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贝类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实施要点包括规范贝类放流种类、数量、时间、方法等,确保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贝类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牧场这一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规范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提升贝类养殖的经济效益,并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5部分:贝类》(DB46/T 657.5-2024),本文旨在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分析其核心内容与实施关键。

DB46/T 657.5-2024海洋牧场贝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解读及实施要点,DB46/T 657.5-2024海洋牧场贝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解读及实施要点,2,技术规范,养殖技术,第1张

标准背景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是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环节,贝类作为海洋牧场养殖的主力军,其增殖放流技术的研发与规范显得尤为关键,DB46/T 657.5-2024标准的颁布,旨在提升贝类养殖的技术水平,促进海洋牧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

本标准明确了海洋牧场贝类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放流方法、放流环境要求以及放流效果评估等内容,适用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贝类增殖放流的生产实践。

技术要求

  1. 贝类种苗选择:应选择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好且遗传特性稳定的贝类种苗。
  2. 放流密度:根据贝类种苗的生长周期、放流海域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放流密度。
  3. 放流时间:选择最适宜的放流时间,以保障贝类种苗的成活率。
  4. 放流方法:采用人工放流、机械放流等多种方式,确保贝类种苗均匀分布。

放流环境要求

  1. 水质:放流海域的水质需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贝类种苗的生存环境。
  2. 底质:底质应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贝类种苗的生长。
  3. 水文条件:选择适宜的水文条件,以促进贝类种苗的生长。

放流效果评估

  1. 成活率:定期监测贝类种苗的成活率,以评估放流效果。
  2. 生长速度:监测贝类种苗的生长速度,以评估放流效果。
  3. 产量:监测贝类产量,以评估放流效果。

实施要点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养殖户对DB46/T 657.5-2024标准的认识,使其掌握贝类增殖放流技术。

规范养殖行为

养殖户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贝类增殖放流,确保放流质量。

强化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贝类增殖放流活动的监管,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贝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体系,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DB46/T 657.5-2024《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5部分:贝类》的发布,为我国贝类增殖放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实施该标准,我们将能够有效提高贝类养殖效益,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携手努力,共同推动海洋牧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