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海参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新标准DB46/T 657.6-2024解读,开启海洋养殖新时代
《DB46/T 657.6-2024》新标准解读,标志着海洋牧场海参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迈入新时代,该标准引领海洋养殖行业,规范海参增殖放流过程,推动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蓬勃兴起,海洋牧场建设已成为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海参,作为我国海洋经济中的璀璨明珠,其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对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为规范海参类增殖放流技术,促进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式颁布了DB46/T 657.6-2024《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6部分:海参类》,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技术规范,为海参养殖企业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范背景
海参,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富含营养价值,经济价值极高,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攀升,海参养殖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海参养殖效益,保障海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增殖放流技术。
技术路线
DB46/T 657.6-2024规范明确了海参类增殖放流的技术路线,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海域环境调查与评估:在增殖放流前,应进行海域环境调查和评估,确保增殖放流海域的环境适宜性。
- 良种选育与繁殖:选择优良的海参品种,进行良种选育和繁殖。
- 增殖放流规划:建立合理的增殖放流计划,确定放流时间和放流数量。
- 苗种采集、暂养与运输: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海参苗种采集、暂养和运输。
- 增殖放流效果跟踪监测:对增殖放流后的海参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技术要求
规范对海参类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具体包括:
- 海域环境:增殖放流海域应具备适宜的水温、盐度、底质等条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
- 品种选择: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海参品种。
- 苗种质量:海参苗种应具有健康、无病虫害、规格整齐等特点。
- 放流方法:采用合适的放流工具和方法,确保海参苗种顺利进入海域。
- 跟踪监测:对增殖放流后的海参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生长、繁殖等情况。
规范意义
DB46/T 657.6-2024《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6部分:海参类》的发布,对我国海参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 提高海参养殖效益:规范海参类增殖放流技术,有助于提高海参养殖成功率,降低养殖风险,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 保障海参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规范的增殖放流技术,实现海参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保障海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促进海洋牧场建设:规范海参类增殖放流技术,有助于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实现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DB46/T 657.6-2024《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6部分:海参类》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海参养殖业迈向了更加规范、科学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参养殖企业和从业者应积极学习、贯彻该规范,共同推动海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