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DB15/T 3703.2新规解析,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风险分级管控创新
《DB15/T 3703.2-2024》新规范对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风险分级管控进行深入解读,强化风险源头管控,细化风险分级,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特种设备在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中的作用愈发显著,为了进一步强化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预防事故的发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 第2部分: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通则》(以下简称“DB15/T 3703.2-2024”),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详尽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企业和个人深入理解并有效应用。
规范背景
DB15/T 3703.2-2024是在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针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提出的具体规范,该规范旨在通过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DB15/T 3703.2-2024适用于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各类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检验、维修、改造等全过程。
风险分级管控原则
- 全过程管理:对特种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改造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风险分级管控。
- 动态管理:根据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环境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风险分级和管控措施。
- 责任到人: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确保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风险分级方法
- 风险识别:通过对特种设备及其相关系统、设备、作业活动等进行全面调查,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
- 风险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人员措施等。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 风险预警:对高风险等级的特种设备,实施预警,提醒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应急措施。
- 风险监控:对特种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风险报告: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情况进行定期报告。
规范实施与监督
实施主体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单位是风险分级管控的实施主体,应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确保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监督部门
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的监督,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DB15/T 3703.2-2024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关企业和个人应认真学习、贯彻该规范,切实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