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引领,保障安全——DB35/T 1025-2010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解读

团体标准 602
《DB35/T 1025-2010 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作为提升食用菌产业质量与安全的基石,规范了菌种评价技术,确保食用菌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食用菌作为一种富含营养、口感鲜美且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确保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我国制定了《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DB35/T 1025-2010),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旨在为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范引领,保障安全——DB35/T 1025-2010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解读,规范引领,保障安全——DB35/T 1025-2010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解读,2,食品安全,创新,第1张

《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概述

《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DB35/T 1025-2010)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食用菌菌种评价的省级地方标准,自2010年起正式实施,该规范明确了食用菌菌种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旨在为食用菌菌种评价提供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指导。

规范的主要内容

评价原则

规范强调,食用菌菌种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需具备科学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规范性:评价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 实用性:评价结果需具有实用性,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评价方法

规范中规定了以下评价方法:

  1. 田间试验法: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种植试验,观察菌种的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指标,以评价其性能。
  2. 室内试验法: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观察菌种的生长速度、菌丝形态、子实体产量、品质等指标,评价其性能。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种的遗传背景、致病性、抗逆性等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

规范中规定了以下评价指标:

  1. 生长速度:包括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等。
  2. 品质:涉及子实体的颜色、形状、口感、营养价值等。
  3. 抗逆性:包括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等。
  4. 遗传稳定性:涉及菌种遗传背景、变异率等。

评价程序

规范中规定了以下评价程序:

  1. 制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
  2. 试验实施:按照评价方案进行田间试验、室内试验等。
  3. 数据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4. 评价报告:撰写评价报告,总结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应用

评价结果可用于以下方面:

  1. 菌种选育:为菌种选育提供依据,提升菌种品质。
  2. 菌种繁殖:为菌种繁殖提供优质菌种。
  3. 菌种推广:为菌种推广提供依据,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

《食用菌菌种评价技术规范》(DB35/T 1025-2010)的实施,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规范评价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安全,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规范的实施还有助于推动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升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