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规程,DB35/T 1219-2011 高效防控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35/T 1219-2011 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规程》是高效防控大豆疫霉菌病害的实用指南,详细介绍了利用土壤诱捕技术防治大豆疫霉菌病害的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作为大豆栽培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大豆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遏制大豆疫霉菌病害的蔓延,我国出台了《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规程》(DB35/T 1219-2011),该规程旨在通过土壤诱捕技术,减少大豆疫霉菌在田间的感染风险,从而保障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详细阐述DB35/T 1219-2011规程的核心内容,以期为大豆疫霉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规程,DB35/T 1219-2011 高效防控指南,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规程,DB35/T 1219-2011 高效防控指南,2,技术规程,技术应用,第1张

《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规程》是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其核心目标在于规范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的应用,增强病害防控效果,此规程适用于我国大豆疫霉菌病害发生区域,指导相关技术的实施。

土壤诱捕技术原理

土壤诱捕技术是一种通过诱捕剂吸引大豆疫霉菌孢子,并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进行捕获的方法,该技术的原理基于大豆疫霉菌孢子对特定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使其在土壤中向诱捕剂移动,进而降低田间大豆疫霉菌的密度。

诱捕剂的选择与使用

诱捕剂选择

根据DB35/T 1219-2011规程,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应选用高效、低毒、环保的诱捕剂,常用的诱捕剂包括苯并咪唑类、吡唑类、咪唑类等。

诱捕剂使用方法

  1. 根据大豆疫霉菌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诱捕剂种类。
  2. 按照产品说明,确定诱捕剂的使用剂量。
  3. 将诱捕剂均匀撒施于大豆田土壤表面。
  4. 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诱捕剂与土壤结合。

诱捕效果评价

诱捕效果评价方法

  1. 田间调查:观察大豆疫霉菌病害发生情况,记录病害发生面积、病株率等指标。
  2. 诱捕剂捕获效果评价:收集诱捕剂捕获的大豆疫霉菌孢子数量,计算捕获率。

诱捕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DB35/T 1219-2011规程,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诱捕效果评价标准如下:

  1. 诱捕剂捕获率≥80%。
  2. 田间大豆疫霉菌病害发生面积减少≥30%。

注意事项

  1. 诱捕剂选择与使用应遵循产品说明,确保使用安全。
  2. 诱捕剂撒施时应均匀,避免造成土壤污染。
  3. 诱捕效果评价应在大豆疫霉菌病害发生高峰期进行。
  4. 结合其他防控措施,如轮作、药剂防治等,提高大豆疫霉菌病害的防控效果。

DB35/T 1219-2011《大豆疫霉菌土壤诱捕技术规程》为大豆疫霉菌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诱捕剂,可以有效降低大豆疫霉菌病害的发生风险,保障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大豆疫霉菌发生情况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诱捕剂和防控措施,以提升大豆疫霉菌病害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