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种养面源污染防控新规范发布,DB43/T 2983-2024,绿色农业发展新里程碑

团体标准 601
《DB43/T 2983-2024 稻虾种养面源污染防控规范》发布,标志着稻虾种养行业绿色发展的新起点,旨在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虾共作作为一种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稻虾共作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稻虾共作过程中也面临着面源污染的挑战,为此,我国最新颁布了《DB43/T 2983-2024 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规范》,本文将对此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稻虾种养面源污染防控新规范发布,DB43/T 2983-2024,绿色农业发展新里程碑,稻虾种养面源污染防控新规范发布,DB43/T 2983-2024,绿色农业发展新里程碑,2,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规范背景及意义

稻虾共作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如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导致的面源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稻虾共作的经济效益,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DB43/T 2983-2024 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规范》的发布,旨在规范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提升稻虾共作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该规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保障稻虾共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市场竞争力。
  2. 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DB43/T 2983-2024 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适用范围:适用于稻虾共作生产过程中面源污染防控的技术要求。
  2. 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等术语的定义。
  3. 防控原则:提出了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的基本原则,如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区域协同等。
  4. 防控措施:从农田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
  5. 监测与评估:规定了稻虾共作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指标和程序。
  6. 保障措施:明确了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在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

规范实施与推广

为确保《DB43/T 2983-2024 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规范》的有效实施,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规范内容,提高农民和相关部门的知晓率和执行力。
  2. 制定配套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工作。
  3.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稻虾共作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污染状况。
  4. 推广先进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稻虾共作的环境效益。
  5. 强化执法: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DB43/T 2983-2024 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稻虾共作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