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781-2024深度解读,刺鲃养殖技术规范引领产业革新
《DB36/T 781-2024》深入解析,为刺鲃养殖提供技术规范,旨在提升产业水平,新标准从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病害防控等方面详细规定,推动刺鲃养殖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刺鲃凭借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为了提升刺鲃养殖的科技水平与经济效益,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781-2024《刺鲃养殖技术规范》,本文将对此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刺鲃养殖企业指明技术路径,助力刺鲃养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DB36/T 781-2024规范概述
DB36/T 781-2024《刺鲃养殖技术规范》由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牵头编制,并经湖南省市场管理局批准颁布的地方标准,该规范致力于规范刺鲃养殖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提升养殖效率,保障刺鲃产品品质,助力刺鲃产业可持续发展。
刺鲃养殖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选址与规划
刺鲃养殖场选址应优先考虑水质优良、水源充沛、交通便利、避风向、排水顺畅的区域,养殖场规划应合理布局,涵盖养殖区、饲料区、饲料加工区、生产设施区、管理区等。
种苗选择与放养
刺鲃种苗需选择健康、无病害、生长态势良好的优质种苗,放养前,应进行适应性培育,确保种苗在养殖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放养密度需根据养殖环境、饲料来源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
饲料与投喂
刺鲃饲料应以优质鱼粉、豆粕、玉米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投喂量需根据水温、鱼体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调整,确保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
水质管理
在刺鲃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稳定,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定期清淤,减少水质恶化,加强水生植物种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疾病防治
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病害发生率。
收获与加工
刺鲃养殖周期一般为1-2年,收获时间需根据市场需求和鱼体生长情况确定,收获后,应进行分级、包装、保鲜等加工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刺鲃养殖技术规范的实施意义
提高刺鲃养殖效益
DB36/T 781-2024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刺鲃养殖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户的收益。
保障刺鲃产品质量
规范养殖技术,确保刺鲃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优质水产品的需求。
促进刺鲃产业发展
刺鲃养殖技术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刺鲃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高我国刺鲃产业的竞争力。
DB36/T 781-2024《刺鲃养殖技术规范》的发布与实施,对刺鲃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各养殖企业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范,为我国刺鲃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