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483-2024发布,推动产业升级

团体标准 601
《DB15/T 3483-2024 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发布,为沙杵菇产业提供标准化技术指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沙杵菇,亦称沙菇或白菇,以其肥厚的肉质和鲜美的口感而著称,是颇受欢迎的食用菌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沙杵菇的需求量亦逐年攀升,为了确保沙杵菇栽培技术的规范,提升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颁布了《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483-2024),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如何推动沙杵菇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483-2024发布,推动产业升级,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483-2024发布,推动产业升级,2,技术规程,创新,第1张

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选种与育种

  1. 选种:挑选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应性强的沙杵菇品种,品种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2. 育种:通过人工杂交、诱变等手段,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栽培场地选择与建设

  1. 场地选择:应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2. 场地建设:对场地进行消毒、平整、施肥等预处理,并建设菇房、菇棚等必要设施,以适应沙杵菇的生长需求。

培养基制作与灭菌

  1. 培养基制作:采用优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石灰、石膏等调节剂,加水搅拌均匀。
  2. 灭菌:对制作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确保无杂菌污染。

菌种接种与培养

  1. 菌种接种:选用优质菌种,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接种。
  2. 培养:将接种后的菌袋置于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培养,待菌丝长满培养基后,即可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出菇管理

  1. 温度:沙杵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0℃,出菇期温度应控制在18-22℃。
  2. 湿度: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
  3. 光照:出菇期光照强度以300-500勒克斯为宜。
  4. 通风:保持菇房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采收与保鲜

  1. 采收:沙杵菇成熟时,应及时采收,以免影响其品质。
  2. 保鲜:采收后的沙杵菇应进行预冷、分级、包装等保鲜处理,以延长货架期。

提高沙杵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1. 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2. 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沙杵菇的产量与品质。
  3. 完善产业链:从种植、加工、销售到消费,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4. 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增强沙杵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政策扶持:为沙杵菇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483-2024)为我国沙杵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严格执行规程,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我国沙杵菇产业必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