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629-2024,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规范,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

团体标准 601
《DB41/T 2629-2024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规范》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指南,旨在推动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助力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DB41/T 2629-2024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DB41/T 2629-2024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规范》是我国为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作制定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该规范详细阐述了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的原则、方法、流程和内容,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评估依据。

评估原则

《DB41/T 2629-2024》明确了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应遵循的原则,具体包括:

  1. 科学性:评估工作需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用性:评估结果应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经济性: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修复成本。
  4. 环保性:修复技术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评估方法

规范对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

  1. 调查:对污染场地进行实地勘查,了解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等基本信息。
  2. 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地下水的流动、储存、分布等特征,为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3. 污染物质调查:分析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等,为修复技术选择提供依据。
  4. 修复技术评估: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地下水特征和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评估程序

规范规定了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的程序,具体包括:

  1. 前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明确评估范围和目标。
  2. 调查:进行勘查,了解污染场地情况。
  3. 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地下水的流动、储存、分布等特征。
  4. 污染物质调查:分析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等。
  5. 修复技术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6. 编写评估报告:对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修复建议。

规范的意义

《DB41/T 2629-2024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规范》的发布,对我国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修复工作质量:规范为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评估依据,有助于提高修复工作的质量。
  2. 促进绿色发展:规范有助于推动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作的绿色发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保障人民健康:规范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 推动产业发展:规范有助于推动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DB41/T 2629-2024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规范》,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