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233-2024,芦笋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推动产业升级

团体标准 602
《DB53/T 1233-2024 芦笋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旨在通过标准化种植推动芦笋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该规程规范了芦笋的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芦笋作为一种富含营养、市场前景广阔的经济作物,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愈发受到关注,DB53/T 1233-2024《芦笋栽培技术规程》的问世,为芦笋的标准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提升了芦笋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本文将围绕该规程,对芦笋栽培技术进行深入剖析。

DB53/T 1233-2024,芦笋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推动产业升级,DB53/T 1233-2024,芦笋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推动产业升级,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53/T 1233-2024《芦笋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芦笋栽培的行业标准,由湖南省芦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并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共同起草,该规程详细规定了芦笋的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芦笋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推动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芦笋栽培技术要点

选种与播种

  1. 选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芦笋品种,如湘芦1号、湘芦2号等。
  2. 播种: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提高发芽率,播种时间通常在春季,土壤温度需稳定在15℃以上。

土壤准备与施肥

  1. 土壤准备: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深翻土壤,清除杂草和杂物。
  2. 施肥:芦笋生长期间,需施足底肥和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如鸡粪、牛粪等,每亩施用量为3000-5000公斤;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根据生长阶段适时追施。

田间管理

  1. 灌溉:芦笋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和积水,春季和秋季是芦笋生长旺盛期,需增加灌溉次数。
  2. 中耕除草:定期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芦笋根生长。
  3. 修剪:芦笋生长过程中,及时修剪枯黄叶片和病弱枝条,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病虫害防治

  1. 病害防治:芦笋易受病害侵袭,如芦笋叶枯病、芦笋疫病等,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
  2. 虫害防治:芦笋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等,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采收

芦笋采收时间一般在植株生长的第2-3年,采收标准为嫩茎长度在20-30厘米,采收时,用刀割取嫩茎,避免损伤植株。

规程实施与效果

DB53/T 1233-2024《芦笋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提高芦笋产业的整体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产量:按照规程进行栽培,芦笋产量可提高20%以上。
  2. 提高品质:规程中的技术要求有助于提高芦笋的品质,使其口感更佳、营养价值更高。
  3. 降低成本:规程中的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芦笋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4. 促进可持续发展: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53/T 1233-2024《芦笋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与实施,为芦笋产业的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广大芦笋种植者应积极学习和应用该规程,提高芦笋产量和品质,为我国芦笋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