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48-2023红壤旱地木薯生产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探讨

团体标准 601
《DB36/T 1848-2023 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是一份针对红壤旱地种植饲用木薯的技术规范,该规程详细解读了木薯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高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南方广袤的红壤旱地上,分布着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红壤旱地,这种土壤以其低肥力、较差的保水保肥能力以及强酸性而著称,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对饲料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木薯——一种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经济作物,在红壤旱地上的种植潜力不容小觑,为了提升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颁布了《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DB36/T 1848-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DB36/T 1848-2023《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选地与整地

  1. 选地:应挑选排水条件优良、土壤肥力适中的红壤旱地,其pH值宜在5.5至6.5之间,以利于饲用木薯的生长。
  2. 整地:进行深翻作业,深度控制在20至30厘米,并配以有机肥施用,以提升土壤肥力。

品种选择与播种

  1. 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在红壤旱地种植、高产量、强抗逆性的饲用木薯品种。
  2. 播种:播种时间通常在春季,播种量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情况来定。

肥水管理

  1. 施肥:以有机肥为基础,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确保木薯生长所需营养。
  2. 灌溉:根据土壤湿度和木薯生长阶段,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病虫害防治

  1. 病害防治:结合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手段,综合防治木薯病害。
  2. 虫害防治:根据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收获与加工

  1. 收获:在木薯块根完全成熟时,及时进行收获。
  2. 加工:对收获的木薯进行清洗、去皮、切块、粉碎等加工处理,以便作为饲料使用。

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产量与品质

遵循DB36/T 1848-2023规程,可以优化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畜牧业对饲料资源的需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改善红壤旱地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肥力,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降低生产成本

规程中的各项技术措施,如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推广与示范

各地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广和示范规程,提升农民对规程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推动红壤旱地饲用木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DB36/T 1848-2023)为我国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实际生产中,遵循规程要求,不仅可以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各地、农民和企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红壤旱地饲用木薯产业的繁荣发展。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