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与应用,DB51/T 1025-2010 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

团体标准 601
本研究解析了《DB51/T 1025-2010 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探讨了其应用,规程针对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从播种、生长、收获等环节提出检验标准,旨在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研究为小麦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备受瞩目,杂交小麦,以其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特点,在我国小麦育种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DB51/T 1025-2010《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是我国针对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本文旨在对其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解析与应用,DB51/T 1025-2010 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解析与应用,DB51/T 1025-2010 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2,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DB51/T 1025-2010《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此类小麦生产的田间检验规程,它详细规定了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检验项目、方法、标准以及结果判定,旨在确保杂交小麦的品质,进而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解析

检验项目

规程明确了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检验项目,包括:

  1. 品种纯度检验:确保品种的纯度,防止劣质品种混入生产环节。
  2. 发芽率检验:检验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能力,确保发芽率达标。
  3. 净度检验:检验种子中非种子物质的比例,确保种子净度。
  4. 活力检验:检验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生长能力,确保种子活力。
  5. 病虫害检验:检验种子及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确保无病虫害。

检验方法

规程详细规定了各项检验的具体方法,包括:

  1. 品种纯度检验:通过田间观察、鉴定等方式进行。
  2. 发芽率检验:采用发芽箱或发芽床进行发芽试验。
  3. 净度检验:通过筛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
  4. 活力检验:通过幼苗生长试验、生物量测定等方法进行。
  5. 病虫害检验:通过显微镜观察、田间调查等方法进行。

检验标准

规程对各项检验设定了明确的标准,包括:

  1. 品种纯度:≥95%。
  2. 发芽率:≥85%。
  3. 净度:≥98%。
  4. 活力:≥80%。
  5. 病虫害:无病虫害。

检验结果的判定

规程明确了检验结果的判定标准:

  1. 符合检验标准:判定为合格。
  2. 不符合检验标准:判定为不合格。

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质量

通过实施DB51/T 1025-2010《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可以有效提升杂交小麦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小麦生产安全,防止病虫害的传播,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促进小麦产业升级

通过实施规程,有助于推动小麦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推广应用

DB51/T 1025-2010《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已在我国多个小麦产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DB51/T 1025-2010《温、光敏型“两”杂交小麦生产田间检验规程》是我国小麦产业的一项重要标准,其实施对于提高杂交小麦质量、保障小麦生产安全、促进小麦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田间检验,确保杂交小麦质量,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