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672-202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导

团体标准 601
《DB14/T 1672-202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是一份关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的专业指南,该规程详细解读了防治技术,包括病害识别、防治措施、用药管理等,旨在通过科学方法有效控制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保障核桃产量和质量。

随着核桃产业的迅猛发展,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已逐渐演变为影响核桃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病害之一,为了有效遏制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与扩散,我国正式颁布了《DB14/T 1672-202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应用,探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DB14/T 1672-202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导,DB14/T 1672-202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导,2,技术规程,产业健康发展,第1张

《DB14/T 1672-202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的行业标准,自2024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详细阐述了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诊断标准、防治原则、防治方法以及效果评价等内容,为核桃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防治指南。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诊断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主要侵染叶片、嫩枝、果实等部位,病斑初期呈水渍状,后期变为黑色,严重时,叶片会枯死,果实腐烂,通过观察病斑特征并结合病原菌检测,可确诊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

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核桃生产过程中,应以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发生。
  2. 早期防治,控制蔓延: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病害扩散。
  3. 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核桃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核桃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光;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传播。

化学防治

  1. 喷施杀菌剂:在核桃生长季节,根据病情发展,及时喷施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多菌灵等。
  2. 交替使用杀菌剂:为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
  3. 喷施时间:在核桃发病初期,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生物防治

  1. 利用拮抗微生物:利用拮抗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生长,如链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农用抗生素、生物杀菌剂等,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

效果评价

  1. 观察病斑数量、面积及病情指数,评估防治效果
  2. 对防治措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优化防治方案

《DB14/T 1672-2024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为核桃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防治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核桃品种及病害发生情况,灵活运用防治措施,降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