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乌鳢养殖技术规范(DB51/T 1126-2010),开启绿色食用鱼养殖新时代
《DB51/T 1126-2010 白乌鳢养殖技术规范》为白乌鳢养殖提供科学指导,提升养殖效率,保障产品质量,推动食用鱼养殖行业迈向新高度。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优质食用鱼的需求量逐年攀升,白乌鳢,以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我国养殖市场上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更好地规范白乌鳢的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我国制定了《白乌鳢养殖技术规范》(DB51/T 1126-2010),本文将围绕养殖技术、环境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对白乌鳢养殖技术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白乌鳢养殖技术规范
养殖场地选择
依据DB51/T 1126-2010规范,白乌鳢养殖场地需选择水源充沛、水质优良、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区域,场地面积应满足养殖需求,通常每亩水面可养殖1000-1500尾白乌鳢。
水质管理
水质是白乌鳢养殖成功的关键,根据规范要求,养殖水质需符合以下标准:
- pH值:6.5-8.5;
- 溶解氧:5mg/L以上;
- 氨氮:0.5mg/L以下;
- 亚盐:0.1mg/L以下。
饲料管理
白乌鳢的饲料应以优质配合饲料为主,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方,规范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应达到40%以上,脂肪含量应控制在5%以下,投喂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投喂时间:每天上午9点、下午3点各投喂一次;
- 投喂量: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水质状况调整,一般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
- 投喂方式:采用散投或颗粒投喂,避免饲料浪费。
繁殖技术
白乌鳢繁殖季节一般为每年的4月至7月,根据规范要求,繁殖前应进行亲本选择,选择体型健壮、生长速度快的亲本,繁殖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 亲本选择:选择体重在2kg以上的亲本,雌雄比例为1:1.5;
- 繁殖方法: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繁殖;
- 孵化管理:孵化温度控制在25-28℃,孵化时间约为20-30天。
病害防治
白乌鳢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规范要求,病害防治措施如下:
- 定期消毒:使用高效消毒剂对养殖场地、设备、水体进行消毒,预防病原体传播;
-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投喂,增强鱼体免疫力;
- 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采用针对性药物进行防治。
《白乌鳢养殖技术规范》(DB51/T 1126-2010)为我国白乌鳢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白乌鳢养殖效益,推动食用鱼产业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白乌鳢养殖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