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867-2014,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助力产业升级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1
《DB51/T 1867-2014 袋栽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为推动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指导,规范袋栽黑木耳生产过程,提高产量与品质,助力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黑木耳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的食用菌,其栽培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完善,DB51/T 1867-2014《袋栽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作为我国黑木耳产业的重要技术指南,对于提升黑木耳产量、优化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深入剖析DB51/T 1867-2014规程,探讨其在推动黑木耳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DB51/T 1867-2014,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助力产业升级新篇章,DB51/T 1867-2014,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助力产业升级新篇章,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51/T 1867-2014《袋栽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袋栽黑木耳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自2014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全面涵盖了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选种、制种、配料、接种、发菌、出耳、采收、保鲜、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旨在规范黑木耳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解析

选种与制种

规程强调选用具有优异性状、抗病力强、产量高的黑木耳品种,在制种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菌种质量,确保菌种的纯净度和活性。

配料与接种

黑木耳的栽培基质宜选用优质的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原料,经消毒、灭菌处理后进行配料,接种操作需采用无菌技术,确保菌种与基质的充分结合。

发菌与出耳

黑木耳的发菌温度应控制在18-25℃,湿度保持在60%-70%,发菌期间,需注意通风、光照和温度的调节,以保证菌丝健康生长,出耳阶段,温度宜控制在10-20℃,湿度在85%-95%,以促进耳片生长。

采收与保鲜

采收黑木耳时,应选择耳片展开充分、色泽鲜亮、无病虫害的优质耳片,采收后,应立即进行保鲜处理,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

包装与运输

黑木耳的包装应使用防潮、透气、密封的材料,确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运输过程中,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产品变质。

规程实施的意义

提高黑木耳产量

DB51/T 1867-2014规程的推广与实施,有助于提升黑木耳栽培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黑木耳的产量。

保障产品质量

规程对黑木耳生产各环节的详细规定,有助于确保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

推动产业升级

规程的实施,助力黑木耳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农民增收

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DB51/T 1867-2014《袋栽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黑木耳产业的重要技术规范,对提升产业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应积极推广和实施该规程,共同推动黑木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