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1
《DB51/T 2362-2017 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旨在详细阐述该规范的内容、操作步骤及其在动物源性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本文从规范背景、技术要求、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沙门氏菌,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分离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控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此,我国制定了DB51/T 2362-2017《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技术规范》,该规范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项关键标准,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2,食品安全,技术规范,第1张

DB51/T 2362-2017《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技术规范》概述

DB51/T 2362-2017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的地方标准,自2017年正式发布以来,它明确了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以及质量控制要求,旨在提升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的整体水平。

DB51/T 2362-2017规范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动物源性食品、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技术原理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主要依赖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鉴定方法,选择性培养基能够有效抑制非目标菌的生长,促进目标菌的繁殖;生化鉴定则通过观察菌落特征、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

操作步骤

  1. 样品处理:根据样品类型,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方法,如无菌操作、均质化等。
  2. 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
  3. 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24-48小时。
  4. 观察:观察菌落特征,挑选疑似菌株。
  5. 生化鉴定:对疑似菌株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6. 结果判定:根据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结果,判断菌株是否为沙门氏菌。

质量控制

  1. 培养基和试剂:确保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2. 操作人员: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3. 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应定期校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B51/T 2362-2017规范的应用探讨

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水平

DB51/T 2362-2017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水平,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促进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完善

本规范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DB51/T 2362-2017规范,提高公众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推动食品安全产业发展

规范的应用有助于推动食品安全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DB51/T 2362-2017《动物源性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技术规范》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对于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深入理解规范内容,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共同为食品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