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规范,DB51/T 2364-2017标准指南
《DB51/T 2364-2017 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规范》为提升动物源性细菌检测水平提供标准指南,规范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确保动物源性细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动物源性细菌感染问题愈发严峻,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已成为预防和控制此类感染的关键措施,为了规范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确保检测质量,我国于2017年正式颁布了《DB51/T 2364-2017 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力参考。
《DB51/T 2364-2017 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规范,该规范的制定,旨在明确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为我国动物源性细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原理
本规范采纳了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Broth Dilution法)两种技术进行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适用于快速检测,而微量肉汤稀释法则适用于精确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
试验材料
- 试验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源性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抗菌药物:根据我国动物源性细菌感染防控的实际需求,选择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试验。
- 培养基: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等。
- 纸片:使用直径6mm的纸片,含有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
- 微量稀释管:用于微量肉汤稀释法。
试验方法
- 纸片扩散法:将纸片贴在涂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上,形成抑菌圈,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断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微量肉汤稀释法:将抗菌药物按一定浓度梯度加入微量稀释管中,接种试验菌株,培养后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结果判定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或最小抑菌浓度,参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将抗菌药物敏感性分为敏感、中介、耐药三个等级。
规范实施与意义
规范实施
《DB51/T 2364-2017 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标准化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意义
- 为动物源性细菌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规范化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助于了解动物源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化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提高检测水平:规范化的技术要求有助于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检测质量。
《DB51/T 2364-2017 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规范》的发布与实施,对我国动物源性细菌感染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希望广大从事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范,为我国动物源性细菌感染防控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