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设施栽培标准化新里程,DB50/T 1666-2024技术规程发布
《DB50/T 1666-2024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标志着羊肚菌产业进入标准化生产新阶段,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羊肚菌,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不仅拥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备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羊肚菌的设施化栽培,提升产量与品质,我国最新发布了《DB50/T 1666-2024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围绕此规程,深入探讨羊肚菌设施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
《DB50/T 1666-2024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羊肚菌设施栽培的省级地方标准,旨在引导羊肚菌生产者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提升羊肚菌的品质与产量,该规程全面涵盖了羊肚菌设施栽培的选址、建棚、材料准备、菌种选择、接种、发菌、出菇、采收、病害防治等各个关键环节。
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选址与建棚
羊肚菌设施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顺畅、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块,在搭建棚架时,建议采用坚固的钢架结构,以便于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精准调控。
材料准备
羊肚菌设施栽培所需材料包括菌种、基质、辅料等,菌种需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基质可选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辅料则包括石灰、草木灰等。
菌种选择与接种
优质菌种的选择是确保羊肚菌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接种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执行,以避免交叉污染。
发菌
接种后,将菌袋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发菌,发菌期间,密切关注菌丝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出菇
菌丝长满菌袋后,将其转入出菇棚,调整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促进羊肚菌的出菇。
采收
羊肚菌成熟后,应及时采收,采收过程中,注意保持菇体完整,避免造成损伤。
病害防治
在羊肚菌设施栽培过程中,病害防治至关重要,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对棚内环境、菌袋、工具等进行消毒,并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规程实施与推广
《DB50/T 1666-2024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对羊肚菌产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升羊肚菌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 推动羊肚菌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 保障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的利益;
- 促进羊肚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推广该规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生产者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研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DB50/T 1666-2024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羊肚菌产业迈入标准化生产的新纪元,在生产实践中,广大生产者应严格遵守规程,努力提高羊肚菌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羊肚菌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