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813-2025白刺种植与养护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15/T 3813-2025》规程详细解析了白刺的栽植与抚育技术,该规程从选地、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指导,旨在提高白刺种植的成活率和产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生长着一种名叫白刺(学名:Nitraria tangutorum)的植物,它又名沙柳、沙棘、梭梭等,以其卓越的耐旱、耐寒、耐盐碱特性,成为这片荒漠中的绿色瑰宝,白刺不仅生态价值显著,经济用途广泛,更是我国荒漠地区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和生物资源,为了规范白刺的栽植与抚育技术,提升种植效益,我国于2025年正式颁布了《白刺栽植和抚育技术规程》(DB15/T 3813-2025),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

DB15/T 3813-2025白刺种植与养护技术规程深度解读,DB15/T 3813-2025白刺种植与养护技术规程深度解读,2,技术规程,第1张

《白刺栽植和抚育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白刺的选种、栽植、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白刺种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产量,推动白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白刺栽植技术

选地与整地

白刺适应性极强,能在沙质、沙壤质、壤土、盐碱地等多种土壤中茁壮成长,栽植前,应挑选地势平坦、排水顺畅、土壤肥沃的地块,整地前,需彻底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深翻土壤,确保土壤松软、平整。

选种与处理

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质白刺种子,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随后用1%的溶液进行消毒,晾干备用。

栽植时间与方法

白刺栽植的最佳时间为春季和秋季,栽植时,挖深30-40厘米、直径40-50厘米的栽植坑,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坑内,覆土压实,浇透水。

栽植密度

白刺栽植密度一般为1.5米×1.5米或2米×2米,根据土壤肥力和水分条件,可适当调整。

白刺抚育技术

浇水

栽植后,及时浇透水,确保发芽,发芽后,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夏季高温干旱时,增加浇水次数,防止植株萎蔫。

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一般每年施肥2-3次,分别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

修剪

生长过程中,及时修剪枯枝、病枝,保持树形美观,修剪时,注意保留主干和主枝,剪除过密、过长的枝条。

病虫害防治

白刺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介壳虫等,防治方法如下:

  1. 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植株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
  2. 选用抗病品种。
  3. 物理防治:利用黄板、蓝板等诱虫板诱杀蚜虫、介壳虫等。
  4.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白刺栽植和抚育技术规程》为我国白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遵循规程中的技术要求,将有效提高白刺种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产量,为我国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