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780-2024,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助力旱地农业效益飞跃

团体标准 602
《DB14/T 780-2024 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为提升旱地农业效益提供关键指导,详细阐述旱地糜子种植技术,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课题,糜子,作为一种耐旱、耐瘠薄的作物,在旱地农业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我国发布了DB14/T 780-2024《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为旱地糜子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旱地农业的生产效益,本文将围绕该规程,详细介绍旱地糜子的栽培技术

DB14/T 780-2024,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助力旱地农业效益飞跃,DB14/T 780-2024,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助力旱地农业效益飞跃,2,技术规程,栽培技术,第1张

DB14/T 780-2024《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旱地糜子栽培的省级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旱地糜子的种植技术,提升旱地农业的产量和品质,该规程适用于我国北方旱地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

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要点

选地与整地

  1.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pH值适宜的旱地,糜子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沙壤土、壤土为佳。
  2. 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结合深翻,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5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

处理

  1. 选种: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发芽率高的优良品种。
  2. 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 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置于室温下,保持湿润,待露白后即可播种。

播种

  1. 播种时间:一般以春末夏初为宜,北方地区以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最佳播种期。
  2.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一般每亩播种量1.5-2公斤。
  3.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田间管理

  1. 施肥:在播种前施足底肥,生育期间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
  2. 灌水:旱地糜子耐旱性较强,但在干旱条件下,需及时灌水,以保证正常生长。
  3. 除草:在苗期和拔节期,及时除草,防止杂草与糜子争肥争水。
  4.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收获与加工

  1. 收获:一般在糜子籽粒成熟后,即籽粒变黄、穗颈变软时收获。
  2. 加工:将收获的糜子籽粒晾晒干燥,进行脱粒、筛选、清理等加工工序。

DB14/T 780-2024《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为旱地糜子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旱地农业的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加强旱地糜子的栽培管理,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为我国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