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2117-2024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分析

团体标准 601
本研究针对DB36/T 2117-2024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探讨了生态功能评估方法及其应用,通过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评估体系,为保护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高效地评估这些保护区的生态功能,提升管理效能,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DB36/T 2117-2024),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方法,探讨其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DB36/T 2117-2024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分析,DB36/T 2117-2024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分析,2,第1张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概述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DB36/T 2117-2024)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的行业标准,该方法以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手段,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进行系统、公正、科学的评价。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的主要内容

评估指标体系

DB36/T 2117-2024建立了包含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水质状况、土壤状况、生物生产力等五个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全面覆盖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为评估提供了科学、全面的依据。

评估方法

  1. 生物多样性评估:通过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
  2. 生态稳定性评估: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方面的指标,评估保护区的生态稳定性。
  3. 水质状况评估:采用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对保护区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估。
  4. 土壤状况评估:通过土壤有机质、pH值、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评估保护区的土壤状况。
  5. 生物生产力评估:采用生物量、产量、生长速度等指标,评估保护区的生物生产力。

评估结果分析

DB36/T 2117-2024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保护区的评估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的应用探讨

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该方法为保护区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客观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确保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促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通过评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功能,有助于了解保护区的保护状况,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可持续发展

DB36/T 2117-2024有助于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估方法》(DB36/T 2117-2024)是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工具,该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促进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广该方法,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标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