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601-2025,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导
《DB34/T 1601-2025》为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详解与应用指南,旨在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确保玉米产量与质量,规程涵盖病虫害识别、防治策略、农药使用等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沿淮淮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种植的关键区域,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玉米病虫害问题尤为严重,为有效防治玉米病虫害,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34/T 1601-2025),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给出实际应用指南。
《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沿淮淮北地区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规程,该规程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共同编制,于2025年正式发布实施,规程主要针对玉米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规程主要内容
病虫害识别与鉴定
规程首先对玉米常见病虫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病原菌、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等,便于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准确识别和鉴定病虫害。
防治策略
规程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选育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素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
- 化学防治: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
防治方法与技巧
规程详细介绍了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技巧,包括:
- 病害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
- 虫害防治:根据虫害发生规律,合理选用农药,进行喷雾、撒施等防治。
防治效果评价
规程提出了防治效果评价标准,包括防治效果、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方面,确保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际应用指南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应密切关注玉米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获取病虫害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科学选用防治措施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合理选用防治措施,避免盲目用药。
严格规范用药
按照规程要求,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确保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在安全范围内。
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广科学防治技术。
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体系
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体系,实现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
《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为沿淮淮北地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防治措施,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