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引领,DB34/T 1911-2025助力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控新篇章
《DB34/T 1911-2025 大豆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发布,为大豆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开启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控新篇章。
随着大豆产业的蓬勃发展,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一种普遍的病害,对大豆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蔓延,我国出台了《DB34/T 1911-2025 大豆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旨在为大豆病害的防控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规范背景
大豆疫霉根腐病,由大豆疫霉菌引发,主要侵袭大豆根部,严重阻碍植株生长,降低产量,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频发,对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制定了《DB34/T 1911-2025 大豆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旨在提升疫霉根腐病的防控效能。
测报调查方法
《DB34/T 1911-2025》详细规定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测报调查流程,涵盖了田间调查、室内鉴定及病情分析等多个环节:
- 田间调查:在病害初发阶段,选取典型地块进行实地调查,观察植株症状,并记录发病面积、病株率等关键数据。
- 室内鉴定:将采集的病样送至实验室,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等方法,精确鉴定大豆疫霉菌。
- 病情分析:综合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结果,分析疫霉根腐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趋势。
防控措施
规范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
- 农业防治:实施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强化田间管理等措施。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降低病原菌数量。
- 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选择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数据处理与分析
《DB34/T 1911-2025》对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与分析,为病害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意义
提高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控效果
实施该规范有助于提升疫霉根腐病的防控效果,减轻病害对大豆产业的危害。
促进大豆产业发展
规范的实施将推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助力大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豆的稳定供应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规范的实施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DB34/T 1911-2025 大豆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规范的有效执行,有望显著提高防控效果,推动大豆产业的繁荣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