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912-2025标准下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解析

团体标准 601
该规程基于DB34/T 1912-2025标准,解析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详细介绍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旨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我国大豆生产领域的一大常见病害,对大豆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确保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精心制定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34/T 1912-2025),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程,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DB34/T 1912-2025标准下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解析,DB34/T 1912-2025标准下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解析,2,技术规程,第1张

《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概述

DB34/T 1912-2025《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针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的技术指导文件,该规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手段,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大豆的产量与品质。

该规程涵盖以下关键内容:

  1. 防疫区域划分:依据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流行状况,将防治区域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等级。
  2. 病害监测与预警:建立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发病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耕作制度、轮作倒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手段,降低病害发病率。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5. 化学防治:在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无效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解析

防疫区域划分

根据规程,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区域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等级,高风险区指历史上疫病频发、病情严重、土壤带菌量大的区域;中风险区指疫病发生较少、病情较轻、土壤带菌量适中的区域;低风险区指疫病发生极少、病情极轻、土壤带菌量极低的区域。

病害监测与预警

病害监测与预警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设置监测点、定期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及时掌握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动态,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是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包括以下措施:

  1. 调整耕作制度: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续种植大豆,降低土壤带菌量。
  2.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大豆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3.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措施:

  1. 利用天敌:引入或释放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天敌,如捕食螨、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等。
  2. 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如放线菌、真菌等,抑制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主要包括:

  1.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2. 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3. 轮换用药: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应用

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可以有效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率,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农民收益

通过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率,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B34/T 1912-2025《大豆疫霉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应积极应用该规程,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率,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