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及实用指南
《DB13/T 6019-2024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桑椹菌核病的防控技术,包括病害识别、防治措施、管理要点等,规程旨在指导农民科学防治,降低病害损失,保障桑椹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桑椹产业的蓬勃兴起,桑椹这一富含营养、具有高药用价值的果实,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在生长过程中,桑椹极易受到菌核病的侵袭,严重影响了其产量与品质,为有效遏制桑椹菌核病的蔓延,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DB13/T 6019-2024),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概述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针对桑椹菌核病防控的专业技术规程,该规程详细阐述了桑椹菌核病的识别、监测、防治与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广大桑农科学、有效地防控桑椹菌核病,确保桑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桑椹菌核病的识别与监测
识别
桑椹菌核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脱落,果实腐烂,病部出现白色菌核,当桑农发现疑似病情时,应立即采集病样,送至相关机构进行鉴定。
监测
桑椹菌核病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病情调查:定期对桑园进行病情调查,掌握菌核病的发生程度与分布范围。
- 病原菌检测:采集病样,检测病原菌的数量与种类。
- 气象监测:关注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 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桑椹,实行轮作制度,降低菌核病的发生概率。
-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和病枝,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桑树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根据菌核病的发病规律和病原菌种类,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 合理用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控制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产生抗药性。
- 交替用药:根据病情变化,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提高防治效果。
桑椹菌核病防控评价
防控效果评价
根据桑椹菌核病的发病程度、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桑树生长状况,对防控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
考虑桑椹产量、品质和防治成本,对防控措施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桑椹菌核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广大桑农应认真执行该规程,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桑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桑农的防控意识和能力,为我国桑椹产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