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水稻生产关键技术规程DB36/T 1112-2019深度解析
《DB36/T 1112-2019》为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富硒水稻种植的标准流程,规程涵盖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提高富硒水稻产量与品质,保障食品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富硒水稻作为一种兼具保健功能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确保富硒水稻的生产质量与产量,我国在2019年正式颁布了《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DB36/T 1112-2019),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为我国富硒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富硒水稻生产的技术指导文件,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同编制,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富硒水稻从产地环境选择、品种培育、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收获及储藏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富硒水稻的品质与产量,确保消费者健康。
以下是规程的主要内容:
产地环境
富硒水稻的生产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顺畅、无污染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需在2%以上,pH值保持在5.5-6.5之间,硒含量需达到0.4mg/kg以上。
品种选择
生产富硒水稻应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并需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品种选择。
处理
富硒水稻种子需经过精选、消毒处理,播种前用0.1%的溶液浸泡30分钟,以杀灭表面病菌。
播种
播种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而言,早稻播种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中稻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晚稻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播种量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每亩播种量约为10-15公斤。
田间管理
(1)施肥:富硒水稻生产应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则需配合氮、磷、钾肥施用,每亩施用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氮肥15-20公斤,磷肥5-10公斤,钾肥10-15公斤。
(2)水分管理:保持田间湿润,避免水层过深或过浅,拔节期至抽穗期,田间水层保持3-5厘米,抽穗期后保持1-2厘米。
(3)除草:采用人工或化学除草方法,确保田间杂草得到有效控制。
病虫害防治
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喷施。
收获及储藏
富硒水稻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收获后,需晾晒至水分降至15%以下,储藏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
《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富硒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富硒水稻的品质与产量,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