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858-2025杂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DB15/T 3858-2025为我国杂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全面规范了杂花苜蓿的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规程强调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旨在提高产量与品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中的产业地位日益重要,杂花苜蓿,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的优质牧草,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为了提升杂花苜蓿的品质,规范生产技术,我国于2025年正式发布了《杂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858-2025),本文将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我国杂花苜蓿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杂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858-2025)适用于我国杂花苜蓿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品种选育、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加工、包装和储存等环节,该规程的出台,旨在提升杂花苜蓿的品质,确保其纯度、净度和发芽率等关键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为我国牧草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资源。
品种选育
在品种选育方面,规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 品种来源:选择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杂花苜蓿品种作为亲本。
- 品种选育:通过杂交、诱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杂花苜蓿新品种。
- 品种鉴定:对选育出的新品种进行田间试验,鉴定其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指标,确保品种质量。
播种
在播种环节,规程明确了以下几点:
-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春季播种为宜。
-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的播种量,一般为每亩1-1.5公斤。
-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确保播种均匀。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保证杂花苜蓿质量的关键环节,规程提出了以下措施: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满足杂花苜蓿生长需求。
- 灌溉: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与杂花苜蓿竞争养分。
- 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确保杂花苜蓿健长。
收获
在收获环节,规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 收获时间:一般待杂花苜蓿花蕾期至初花期收获,此时质量较好。
- 收获方法: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确保完整。
- 处理: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筛选,去除杂质,提高质量。
加工、包装、储存
在加工、包装和储存环节,规程明确了以下几点:
- 加工:对杂花苜蓿进行清理、筛选、分级等加工处理,确保纯度、净度。
- 包装: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确保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安全。
- 储存:将包装好的产品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霉变。
《杂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858-2025)为我国杂花苜蓿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有助于提高杂花苜蓿质量,促进我国牧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杂花苜蓿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