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318.4-2024解读,旱地优质稻病害防控策略详解
深入解读DB53/T 1318.4-2024标准,重点分析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中的病害防控策略,该规范从选种、栽培管理、病虫害监测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旨在提高旱地优质稻产量与品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在提升稻米产量与品质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而科学合理的病害防控技术则是旱地优质稻种植成功的关键,本文将深入剖析《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DB53/T 1318.4-2024)中的病害防控策略,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背景介绍
《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DB53/T 1318.4-2024)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旱地优质稻种植的技术规范,旨在提升旱地优质稻的产量与品质,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该规范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四部分着重于病害防控,内容涵盖病害种类、防治原则、防治方法等多个方面。
病害种类及危害
在旱地优质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这些病害会导致稻株叶片发黄、枯萎,严重损害稻米产量与品质,甚至引发病虫害的传播,增加防治难度。
病害种类
- 稻瘟病:由稻瘟病菌引起,主要侵害叶片、穗颈和谷粒,发病速度快,危害范围广,对稻米产量与品质影响极大。
- 纹枯病:由纹枯病菌引起,主要侵害叶片和茎秆,叶片出现褐色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 稻曲病:由稻曲病菌引起,主要侵害稻穗,稻穗变黑,影响稻米品质。
- 白叶枯病:由白叶枯病菌引起,主要侵害叶片,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损害稻米产量。
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旱地优质稻种植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降低病害发生和危害。
-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合理选用防治药剂,科学施药,避免产生抗药性和环境污染。
- 强化监测,及时防治: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合理轮作:选用抗病性强的旱地优质稻品种,实行水旱轮作,降低病害发生。
-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科学灌溉,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 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害传播源。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引入捕食性天敌和性天敌,控制病害发生。
-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细菌性杀虫剂、杀虫剂等,降低病害发生。
物理防治
- 使用防虫网:在稻田周围设置防虫网,防止害虫入侵。
- 利用紫外线诱杀:在稻田设置紫外线诱杀灯,诱杀病害传播媒介。
化学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科学施药。
- 交替用药:为避免产生抗药性,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中的病害防控策略为旱地优质稻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结合多种防治方法,降低病害发生和危害,提高旱地优质稻产量与品质,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