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318.3-2024深度解析,旱地优质稻草害防控策略与实践
《DB53/T 1318.3-2024》为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的第3部分,主要聚焦草害防控策略与实践,规范详细阐述了草害识别、防治措施及实施步骤,旨在提升旱地稻米产量与品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最新发布的DB53/T 1318.3-2024《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 第3部分:草害防控》标准,为旱地优质稻的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草害防控指导,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范,旨在为广大种植者提供有效的草害防控策略,以提升旱地优质稻的产量与品质。
DB53/T 1318.3-2024规范概述
DB53/T 1318.3-2024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旱地优质稻草害防控的行业标准,它旨在规范旱地优质稻种植过程中的草害防控技术,从而提升旱地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该规范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针对草害防控、病虫害防控和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草害防控策略
选用抗草害品种
选用抗草害品种是防控草害的基础,DB53/T 1318.3-2024规范推荐了多个抗草害品种,种植者需根据当地草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
合理轮作
轮作是防控草害的有效手段,通过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环境,抑制杂草的生长,规范建议,在旱地优质稻种植前,应进行至少2年的轮作,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为宜。
前茬作物选择
选择合适的前茬作物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规范推荐前茬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等。
土壤处理
土壤处理是防控草害的关键环节,规范提出,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晒土、施用有机肥等处理,以改善土壤结构,抑制杂草生长。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是防控草害的重要手段,规范推荐了多种化学除草剂,并对使用方法、用量、安全间隔期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草害防控实践
选择抗草害品种
在选用抗草害品种时,种植者应充分考虑当地草害情况,选择抗草害能力强的品种,如“旱优丝苗”、“旱优香优”等。
合理轮作
在旱地优质稻种植前,应进行至少2年的轮作,轮作期间,可选择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以改变土壤环境,抑制杂草生长。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晒土、施用有机肥等处理,深翻可除草根,晒土可降低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化学除草
在化学除草过程中,应严格按照DB53/T 1318.3-2024规范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并严格控制用量、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以下为几种常见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 播种前土壤处理:可在播种前施用除草剂,如草甘膦、敌草快等,以消灭土壤中的杂草和幼苗。
- 播种后苗前处理:可在播种后苗前施用除草剂,如乙草胺、丁草胺等,以消灭杂草和幼苗。
- 苗后处理:在水稻苗期,可根据杂草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苗后处理。
DB53/T 1318.3-2024《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 第3部分:草害防控》为旱地优质稻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草害防控指导,种植者应充分了解规范内容,结合当地草害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以提高旱地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