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DB50/T 1758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控制指南深度解读
《DB50/T 1758-2024 解读》发布,为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控制提供新指南,指南强调源头把控、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估,旨在确保饲料安全,保障动物健康。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饲料作为其发展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和产品质量,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一种由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主要污染玉米等谷物,对动物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规范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控制,我国正式发布了DB50/T 1758-2024《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控制指南》,本文旨在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为饲料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DB50/T 1758-2024《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控制指南》是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区域性标准,旨在指导植物性饲料原料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控制,该指南涵盖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标准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内容。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指南中明确规定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操作简便等优势,适用于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玉米赤霉烯酮的标准
指南明确了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标准,根据饲料种类和用途,具体标准如下:
- 饲料原料:≤0.5mg/kg;
- 饲料添加剂:≤0.5mg/kg;
- 饲料:猪、鸡饲料≤0.5mg/kg,反刍动物饲料≤1.0mg/kg。
污染控制措施
指南提出了以下污染控制措施,以降低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风险:
- 选择优质原料:从无污染、无病虫害的玉米等谷物中选取原料,降低玉米赤霉烯酮的初始污染风险。
- 合理储存:在储存过程中,保持仓库通风、干燥,避免潮湿、高温等环境,降低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
- 检测与监控:对原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定期检测,确保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符合标准。
- 混合与调配: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合理混合不同原料,降低单一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浓度。
- 清洁生产:加强生产设备的清洗和维护,避免残留物污染饲料。
- 技术改进:研究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和积累。
DB50/T 1758-2024《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控制指南》的发布,为我国植物性饲料原料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控制提供了有力依据,饲料企业和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该指南,共同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继续深入研究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机制和防控技术,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