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DB4416/T 34-2025解读与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1
本规程解读了百香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包括病害识别、防治方法及病虫害监测等,通过科学防控,降低病虫害对百香果产业的影响,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

随着我国百香果产业的蓬勃兴起,种植面积逐年扩增,病虫害问题亦逐渐凸显,成为制约百香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有效遏制百香果病虫害,提升百香果的产量与品质,我国农业农村部出台了DB4416/T 34-2025《百香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百香果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百香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DB4416/T 34-2025解读与应用指南,百香果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DB4416/T 34-2025解读与应用指南,2,技术规程,第1张

DB4416/T 34-2025《百香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农业农村部制定的行业标准,旨在规范百香果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增强百香果产业的持续发展动力,该规程涵盖了以下核心内容:

  1.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规程详细阐述了百香果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为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防控原则:规程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防控为核心的病虫害防控原则,强调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防控措施:规程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百香果病虫害的防控策略。
  4. 监测与调查:规程规定了百香果病虫害的监测与调查方法,旨在实现病虫害的早期发现和有效防治。
  5. 应急处理:针对突发虫害,规程提出了应急处理措施,保障百香果产业的稳定发展。

规程解读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

百香果主要病虫害包括病害、虫害和害螨三大类,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疫病等;虫害主要有蓟马、粉虱等;害螨主要有红蜘蛛、茶黄螨等,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防控原则

  1. 预防为主:在百香果种植过程中,应注重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从源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综合防治: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方法,形成防控体系。
  3. 绿色防控: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激素等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的为害程度。
  3. 物理防治:利用黄板、黑光灯等物理防治手段,诱杀病虫害。
  4.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蔓延。

监测与调查

定期对百香果园进行病虫害监测与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应急处理

针对突发虫害,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喷洒农药、清除病残体等,降低病虫害对百香果产业的影响。

规程应用

提高百香果产量和品质

通过实施DB4416/T 34-2025《百香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控制百香果病虫害,提高百香果产量和品质。

促进百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百香果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百香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百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规程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百香果产业的绿色防控水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DB4416/T 34-2025《百香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百香果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生产中,应认真贯彻规程要求,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为我国百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