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福寿螺监测规程DB43/T 3132-2024发布,筑牢稻田生态安全防线
《DB43/T 3132-2024 稻田福寿螺监测技术规程》旨在保障稻田生态安全,通过规范监测技术,有效控制福寿螺数量,减少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是确保稻田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物种,在我国稻田生态系统中造成了显著的生态危机,近年来,为了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稻田福寿螺的种群规模,确保稻田生态安全,我国正式发布了《DB43/T 3132-2024 稻田福寿螺监测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广大从事稻田福寿螺监测与防治工作的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程背景
稻田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淡水螺类,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因其繁殖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卓越,在我国稻田生态系统中迅速扩散,对水稻产量和稻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遏制稻田福寿螺的扩散,保障稻田生态平衡,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DB43/T 3132-2024 稻田福寿螺监测技术规程》。
监测对象
本规程明确指出,监测对象包括稻田福寿螺的成螺、幼螺以及卵,监测范围涵盖稻田、沟渠、池塘等水域。
监测方法
- 样点设置:根据稻田面积、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合理设置监测样点,样点间距宜为50-100米,每个样点面积不少于1亩。
- 调查方法:采用人工调查、灯光诱捕、水样采集等多种方法对稻田福寿螺进行监测。
- 数据记录:详尽记录监测时间、地点、样点面积、调查方法、福寿螺数量及密度等信息。
监测频率
根据稻田福寿螺的生长发育特点,规程规定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在繁殖季节、高温季节等关键时期,可适当增加监测次数。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福寿螺种群数量、密度、分布规律等,据此评估稻田福寿螺的生态风险,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防治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清除稻田周边杂草,减少福寿螺的栖息地;利用网具、水车等工具进行人工捕捞。
- 生物防治:引入福寿螺的天敌,如鱼类、鸟类等,以控制其种群数量。
-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规程实施意义
《DB43/T 3132-2024 稻田福寿螺监测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保障稻田生态安全:通过监测和防治,有效控制稻田福寿螺的数量,维护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 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福寿螺对水稻的侵害,提升水稻产量。
-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稻田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增加农民收益:通过防治稻田福寿螺,减少农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DB43/T 3132-2024 稻田福寿螺监测技术规程》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我国稻田福寿螺的监测与防治具有深远影响,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广大农民应积极推广和执行该规程,共同维护稻田生态安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