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解读,DB36/T 2053-2024草菇袋式栽培技术规程,助力提升种植效率与品质

团体标准 601
《DB36/T 2053-2024 草菇袋式栽培技术规程》新标准解析,旨在提升草菇种植效率与品质,该规程详细介绍了草菇袋式栽培的各个环节,包括选种、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等,为草菇种植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通过遵循此规程,可显著提高草菇产量和品质,推动草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种植技术也在持续创新与优化,草菇,作为一种富含营养、口感鲜美的食用菌,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草菇袋式栽培技术,提升草菇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草菇袋式栽培技术规程》(DB36/T 2053-2024),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析,旨在为草菇种植者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

新标准解读,DB36/T 2053-2024草菇袋式栽培技术规程,助力提升种植效率与品质,新标准解读,DB36/T 2053-2024草菇袋式栽培技术规程,助力提升种植效率与品质,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草菇袋式栽培技术规程》(DB36/T 2053-2024)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草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权威机构共同编制,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的草菇袋式栽培,该规程的制定,旨在通过规范栽培技术,提升草菇的产量、品质与安全性,推动草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栽培材料与设施

栽培材料

  1. 菌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草菇菌种。
  2. 培养基:以棉籽壳、玉米芯、麦秆等为主要原料,辅以石膏、石灰等辅料,配制成适宜的培养基。

栽培设施

  1. 栽培袋:选用厚度为0.06-0.08毫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25厘米×40厘米。
  2. 栽培架:采用竹木或钢架结构,确保栽培袋摆放整齐,便于通风和透光。
  3. 接种室:配备紫外线消毒或臭氧消毒设备,确保菌种接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栽培技术

菌种制备

  1. 菌种筛选:选择生长健壮、产量高、抗病性强的菌种。
  2. 菌种扩大培养:采用斜面接种、接种等方法进行菌种扩大培养。

培养基配制

  1. 原料准备:将棉籽壳、玉米芯、麦秆等原料粉碎、过筛,去除杂质。
  2. 配料:按照配方要求,将原料、辅料等混合均匀。
  3. 灭菌:进行高温高压灭菌,灭菌时间为1.5小时,温度为121℃。

接种与发菌

  1. 接种: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接种菌种。
  2. 发菌: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接种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待菌丝生长旺盛。

转袋与催蕾

  1. 转袋:当菌丝长满培养基后,将栽培袋转入栽培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2. 催蕾: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促进草菇子实体形成。

采收与保鲜

  1. 采收:当草菇子实体长到一定大小,颜色鲜亮时,即可采收。
  2. 保鲜:对采收的草菇进行预冷、分级、包装等处理,延长保鲜期。

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循规程要求,确保栽培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2. 适时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满足草菇生长需求。
  3. 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草菇产量和品质。
  4. 合理安排生产,避免资源浪费。

遵循《草菇袋式栽培技术规程》(DB36/T 2053-2024),草菇种植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草菇产量、品质和安全性,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