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DB53/T 1338-2025深度解析
《DB53/T 1338-2025标准解读》详细解析了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旨在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水平,保障粮食安全,该规程对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农业科研、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保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白背飞虱作为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尤为显著,为有效遏制白背飞虱的危害,提升水稻产量,我国制定了《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DB53/T 1338-2025),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水稻抗性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规程背景
白背飞虱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广泛分布,其成虫和若虫会吸取水稻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干枯,严重时甚至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近年来,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白背飞虱的抗药性日益增强,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研究和推广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抗性的鉴定与评价,涵盖品种筛选、抗性鉴定、抗性评价等方面。
抗性鉴定方法
- 人工接种法:在抗性鉴定试验田中,将待测水稻品种与对照品种同期播种,待水稻长到一定阶段后,将白背飞虱成虫接种于水稻叶片上,观察并记录害虫为害情况。
- 田间自然发生法:在水稻生长期间,观察并记录白背飞虱在田间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
抗性评价标准
根据白背飞虱为害程度,将水稻品种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 高抗:白背飞虱为害程度极低,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
- 中抗:白背飞虱为害程度较低,对水稻产量有一定影响。
- 中感:白背飞虱为害程度中等,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 高感:白背飞虱为害程度高,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
抗性鉴定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稻抗性进行鉴定,为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规程实施要点
- 选择适宜的抗性鉴定试验田,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 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抗性鉴定,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 结合田间实际情况,评价水稻品种的抗性水平。
- 加强抗性研究,为抗性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的制定,为我国水稻抗性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通过规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品种的抗性水平,降低白背飞虱对水稻生产的危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了解和掌握该规程对于水稻生产者和科研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