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追溯标准DB44/T 2601.5-2025,分类与编码规则全面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44/T 2601.5-2025 冷链食品追溯 第5部分》详细阐述了冷链食品追溯的分类与编码规则,旨在规范冷链食品追溯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食品产业链中,冷链食品作为关键环节,其追溯体系的构建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DB44/T 2601.5-2025《冷链食品追溯 第5部分:分类与编码规则》作为我国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冷链食品追溯标准DB44/T 2601.5-2025,分类与编码规则全面解读,冷链食品追溯标准DB44/T 2601.5-2025,分类与编码规则全面解读,2,食品安全,创新,第1张

标准背景

DB44/T 2601.5-2025《冷链食品追溯 第5部分:分类与编码规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冷链食品追溯的分类与编码,增强追溯系统的互联互通性,为我国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适用范围

本标准明确了冷链食品追溯的分类与编码规则,适用于冷链食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追溯管理。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明确了以下术语和定义:

  1. 冷链食品:指在特定温度条件下储存、运输和销售的食品,涵盖肉类、水产品、乳制品、果蔬等。
  2. 追溯:指对冷链食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记录和查询。
  3. 分类:按照特定规则对追溯信息进行分组和归类。
  4. 编码规则:对分类信息进行编码的规则和方法。

分类

本标准将冷链食品追溯分为以下几类:

  1. 产品:包括产品名称、规格、等级、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号等。
  2. 生产:涉及生产单位、生产地址、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人员等。
  3. 流通:包括流通环节、流通单位、流通地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等。
  4. 检验:涉及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检验机构等。

编码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以下编码规则:

  1. 采用一维码、二维码、RFID等条码技术进行编码。
  2. 编码格式为: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生产批号。
  3. 编码长度为20位,其中产品名称占8位,规格占4位,生产日期占4位,生产批号占4位。
  4. 编码方式为:采用数字、符号等进行组合。

标准实施与推广

为推动DB44/T 2601.5-2025《冷链食品追溯 第5部分:分类与编码规则》的实施和推广,以下措施需得到落实: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该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消费者对该标准的认知。
  2. 企业应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健全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实现分类与编码的规范化。
  3.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的监管,确保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推动冷链食品追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DB44/T 2601.5-2025《冷链食品追溯 第5部分:分类与编码规则》的实施,将为我国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提高冷链食品追溯的规范化水平,保障食品安全,推动我国冷链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