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解析
本规范解读与应用针对DB15/T 3946-2025《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从间作模式、土壤管理、种植密度、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白鲜与玉米的间作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种植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显著优化了土壤环境,促进了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本文将深入解读《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DB15/T 3946-2025),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概述
《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DB15/T 3946-2025)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的技术规范,自2025年起正式实施,该规范详细阐述了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旨在引导农业生产者科学、规范地开展白鲜与玉米的间作种植。
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解读
种植区域选择
根据DB15/T 3946-2025规范,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宜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的地区进行,具体选择种植区域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 气候条件:白鲜与玉米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最佳生长温度为15-25℃,年降水量应在600-1000毫米之间。
- 土壤条件:土壤pH值以6.5-7.5为宜,有机质含量需在1%以上。
- 灌溉条件:确保灌溉水源充足,灌溉设施完善。
种植方式
白鲜与玉米间作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白鲜种植于宽行,玉米种植于窄行,具体种植行距如下:
- 白鲜:行距60-70厘米,株距30-40厘米。
- 玉米:行距40-50厘米,株距25-30厘米。
种植时间
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的最佳种植时间为春季,具体时间依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白鲜于3月底至4月初播种,玉米于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
肥水管理
- 施肥: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有机肥用量为每亩3000-5000千克,无机肥用量为每亩50-100千克。
- 灌溉: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湿度,适时进行灌溉,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期间,每亩灌溉水量约为500-700立方米。
病虫害防治
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的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具体措施包括:
-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 合理轮作,避免病虫害连续发生。
- 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
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的应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
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合理配置作物行距,实现白鲜与玉米共生,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改善土壤环境
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白鲜的发达根系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玉米的根系对土壤的固沙作用也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
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
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实现作物共生共赢。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DB15/T 3946-2025)为我国白鲜与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广大农业生产者应积极学习和应用该规范,助力我国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