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艽加工技术规程,DB14/T 3299-2025的实施与意义
《DB14/T 3299-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针对小秦艽加工制定规范,旨在提高药材品质和利用率,规程对小秦艽的产地、加工时间、切割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保障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中药材,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重要一环,其品质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与患者的健康福祉,近年来,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备受瞩目,这一技术的推广,旨在提升中药材的质量与利用率,DB14/T 3299-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的正式发布,为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本文将围绕此规程,对小秦艽的加工规范及其深远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小秦艽,学名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俗称秦艽或秦艽草,属于龙胆科植物,它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通经络等多重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等多种疾病,小秦艽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产于陕西、甘肃等地区。
DB14/T 3299-2025对小秦艽加工的规范
采收标准
小秦艽的最佳采收期应选在开花前期,此时药材的品质最为上乘,在采收过程中,应挑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并避免采摘过熟或过嫩的药材。
清洗与晾晒
采收后,小秦艽需立即进行清洗,以去除杂质,清洗时可采用清水或药液浸泡,清洗完毕后,将药材摊放在晾晒场上,直至表面干燥但内部仍保持一定的湿度。
切制方法
小秦艽的切制方法包括切片、切段和切丝,具体方法根据药材用途和市场需求而定。
- 切片:将清洗干净的药材平铺在切药板上,沿药材长度方向切成薄片,切片厚度均匀,一般为1-2毫米。
- 切段:沿药材长度方向切成段状,切段长度需根据药材用途和市场需求确定。
- 切丝:沿药材长度方向切成细丝,切丝宽度均匀,一般为0.5-1毫米。
包装与储存
切制完成后,小秦艽应按规格分装于洁净、干燥的包装袋中,并在包装袋上标明药材名称、规格、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储存过程中,需避免潮湿、直射光线和虫害。
DB14/T 3299-2025对小秦艽加工的意义
提高药材质量
规范的小秦艽加工技术有助于提升药材的药用价值和临床疗效,通过清洗、晾晒、切制等环节,可以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确保药材的纯净度。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规范加工可降低药材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
提高药材利用率
通过规范加工,可以提升药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助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DB14/T 3299-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的发布,为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力推动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DB14/T 3299-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对小秦艽加工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提升药材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提高药材利用率,还促进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对于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