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1417-2025标准解读,食品安全追溯接口技术导则引领行业革新

团体标准 601
《DB33/T 1417-2025》解读,该导则规范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接口技术,推动行业升级,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提高追溯效率,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手段,为了推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升其互联互通性和数据共享能力,我国正式发布了《DB33/T 1417-2025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接口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本文将深入解读《导则》,旨在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DB33/T 1417-2025标准解读,食品安全追溯接口技术导则引领行业革新,DB33/T 1417-2025标准解读,食品安全追溯接口技术导则引领行业革新,2,食品安全,行业升级,第1张

《导则》的背景与意义

《导则》的发布旨在规范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接口技术,促进各追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共享,这对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导则》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导则》适用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设计、开发、实施、运行和维护,以及相关设备、软件和服务的接口技术。

术语和定义

《导则》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接口、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等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为后续内容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接口设计原则

《导则》提出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接口设计的原则,包括:

  1. 标准化: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确保接口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2. 安全性:确保接口传输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3. 可靠性:保证接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4. 可扩展性:适应未来系统功能扩展和升级需求。

接口技术要求

《导则》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接口技术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

  1. 数据格式:规定数据交换格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 接口协议:明确接口通信协议,确保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3. 接口性能:规定接口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确保系统运行效率;
  4. 接口安全:提出接口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数据传输安全。

接口与验证

《导则》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接口与验证提出了要求,包括:

  1. 功能:验证接口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性能:接口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3. 安全:验证接口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导则》的实施与推广

为推动《导则》的实施与推广,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者的认识;
  2.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导则》进行系统建设;
  3. 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符合《导则》要求。

《DB33/T 1417-2025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接口技术导则》的发布,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积极推动《导则》的实施,为保障食品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