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687.4-2024规范解读,土壤环境共享技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DB34/T 4687.4-2024》解读强调土壤环境(建设用地)共享技术规范,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规范明确共享原则、内容、流程,确保数据安全,助力土壤环境质量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为了深化土壤环境的共享与利用,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我国最新颁布了《DB34/T 4687.4-2024 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技术规范——土壤环境(建设用地)》标准,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范背景
《DB34/T 4687.4-2024》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技术规范框架下,专门针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共享制定的技术规范,该规范的制定,旨在促进土壤环境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利用,进而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支撑。
适用范围
《DB34/T 4687.4-2024》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共享过程中的技术规范遵循。
土壤环境分类
规范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划分为以下几类:
-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涵盖土壤污染状况、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
-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包括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等。
- 土壤环境管理:涉及土壤环境管理制度、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监测等。
土壤环境共享要求
- 共享原则:遵循公平、公开、共享、互认的原则,确保土壤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 共享方式: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等方式,实现土壤环境的快速、便捷共享。
- :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环境管理等。
土壤环境共享技术要求
- 数据格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数据格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 数据传输: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 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或集中式存储方式,确保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数据访问:提供多种数据访问接口,方便用户获取所需的土壤环境信息。
规范实施意义
- 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通过规范土壤环境共享,有助于各方及时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效果。
- 促进土壤资源合理利用:规范土壤环境共享,有助于各方了解土壤资源状况,促进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土壤环境共享,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土壤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DB34/T 4687.4-2024 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技术规范——土壤环境(建设用地)》的发布,为我国土壤环境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